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武侠修真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民间文学对此的翻案

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民间文学对此的翻案(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星空武祖 阴间那些事儿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混世狂兵 剑道之皇 惊世女暴君:死神的极品赌后 夺嫡庶女 颤抖吧:伊人来自地球 苏家有女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则语录中的“女子”与“小人”各指什么,语境孤悬,无有凭准,经学家也未做研究。在大陆四人帮横行之时,很容易地由此批判孔子对妇女与儿童的轻视与污蔑。在对四人帮做批判时,对夫子此语的本旨未做探对。可以说,古代经学,今曰孔学,对此问题不是不关心,不想给一个明白的说法,而是实在难以有说。

再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把世上的一切事物都相对说个清楚明白,况且孔子所言,经弟子们记录又再经整理,必有遗漏删削。孔子对妇孺的态度究竟如何,似乎真成了不解之谜了。

俗语:“山不转而路转。”经学无从再说的这个似乎小小的问题,古代的普通群众却是当作一个大问题,三番五次来做说明。这就是古代的民间文学作品。

《战国策.秦策五》:“相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淮南子.说林训》:“项托使婴儿矜。”高诱注:“项托生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

这第一个民问故事已是孔子尊重高智的儿童,甘拜为师。只是内容太筒,想必有所失传。可幸的是晋代嵇康《高士传》中保存了一条问答。“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是也。’”有注:“言万物同流匹也。”

可以想见,项橐向孔子问难之后,孔子问他住在哪里?项橐不正面回答,却再设一则谜语,孔子猜中了没有,文无交代。嵇康却是仍未猜对。他避言“屋”,又加添了“匹”之一意。

“万流”犹如“万类”。“屋”即“宇”,指天覆地载的宇宙空间,比喻成大房子。“我住在万类共有的房子中。”这是虽答而未答的黠语。故事的作者大约是借此表示项橐并不想显扬自己,所以如此作答。

民间群众倒是知道“万流屋”的曲折和巧趣。笔者五十多年前看民问秦腔戏,一位角色问另一位角色家住何处,回答是:“天底下,地高头。”《裰白裘》第十一集《宿关》中的答语:“家住支吾州、脱空县,天涯府里是家园。我父名唤谎员外,母亲赵氏老夫人。要知我的名和姓,云里说话雾里听。”也是一派空言。所谓“母亲赵氏”同“谎员外”一致,吴语“赵”之义即“谎”。

在敦煌遗书中,有《孔子项托相问书》一种,是长约二千字的叙事又加通俗七言诗。共有十六个写卷,还有三个藏文写卷。而且,其中有的内容在唐代时,已流傅到日本。

《敦煌遗书总目提要》第一一七页,刘铭恕先生就斯三九五号写卷有言:“而可奇者,此卷前部所问:‘何树无枝?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夫无妇?何女无夫?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人无家?’云云一节,似不见唐宋说部,而独见于日本古小说《今昔物语集》(见贺芳矢一考证《今昔物语集》卷十震旦部第九孔子道行值童子问申语),亦足见这一故事虽不见于汉魏古书,其创说必始于唐代。”也就是说古代日本人也对孔子与儿童的关系,是感兴趣的。

无独有偶,《列子.汤问》中两小儿问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东游旨在宣扬他的学说,实现他的政治改革,却能注意到小儿的智辩,故事自然是表现夫子每事问、不耻下问。承认“不能决也”,也是把“不知为不知”贯彻到孺童面前。对结尾之言:“孰为汝多知?”实应解读为:“吾非多知。”或:“吾亦有所不知。”这样的答语,作品特意剪裁省言了,留一个悬念结束故事,是高明笔法。可是“四人帮”时期的批判文章却说:两小儿剥下了孔丘多知的圣人画皮,他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

不仅有偶,又有三。南朝梁代殷芸《殷芸小说》卷二:“孔予去卫适陈,途中见二女采桑。子曰:‘东枝窈窕北枝长。’答曰:‘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着来问我米桑娘。’夫子至陈,大夫发兵围之,令穿九曲珠,乃释其厄。夫子不能,乃使回赐返问之。其家谬言女外出,以一瓜献二予。子贡曰:‘瓜,子在内也。’女乃出语曰:‘用蜜涂珠,丝将系蚁,蚁将系丝。如不肯过,用烟熏之。’孔于依其言,乃能穿之。于是绝粮七日。”

敦煌遗书伯二五五五号卷的《七言诗》中有一首是:“东支阿那西支存,孔子东行厄在陈。不知九曲珠难度,悔不桑间问女人。”

清代马骕《绎史》卷八十六《冲波传》也引此故事,但止于“问我采桑娘”句。又言此为《韩诗内传》佚文,则汉文帝时已有此故事。到了宋代《墨客挥犀》,故事有繁衍,不同的后半部分是:

使子贡反而询之。至采桑所,妇无觅矣。但见桑间聚泥一;逾尺许,又聚泥三。子贡曰:“桑者,木也;泥者,土也。其杜姓耶?旁复有三,其三娘耶?”适樵者过,子贡问曰:“前村可有杜三娘乎?”樵者曰:“芦塘荻渚绕华屋,瑶翠疏花傍粉墙。行过小桥流水北,其间便是杜家庄。”子贡如其言,获见二娘。(下同)

三则故事共同之处,孔子从自身经历中深知妇女、儿童也会是比自己多知,佩服而向他们学习。他们也给孔子以帮助。抛开文学性细节不计,孔子同妇孺的关系是融洽友好的。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因孔子深入群众,才发现了他们的才智。孔子正是因材施教,使自己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误嫁妖孽世子 嫡女 死神降临 重生之娇宠小娘子 天生科技狂 神武都市 大明骑龙 穿越扶摇九天 沈家有女 此情荒唐不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