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过渡(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帝国雄心 !
封锁,固然能够阻止机密消息的人为泄露,但百密终有一疏,德国将领们和内阁部长们没有想到,在帝国总理府举行的盛大宴会没有如期散场,这对于有意观察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德国士兵们,你们的元首已经在国内的叛乱中身亡,你们的家园正在各派的混战中沦为废墟,你们的妻子和女儿正被党卫队士兵和警察施暴,赶快回去拯救你们的家人吧!以人道主义之名,我们保证,在你们撤离的时候绝不开枪!”
当这算不上流利甚至还有两处语法错误的德语广播开始在位于东线的德军阵地前响起时,已经结束攻势转入防御的德军官兵们大都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埋头挖掘战壕、构筑防炮击和反坦克工事,积极为下一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准备。从头顶呼啸而过的德军战斗机和轰炸机,从声势上给了陆军兄弟极大的信心,而且军官们也从指挥部获得了新的消息:德国本土一片祥和,所有的电话和电报线路均保持畅通,敌人只是试图利用谣言来涣散军心。
尽管战时前方与后方的非军用通讯本来就有极大的延迟,官兵们无从获得他们家人的即时消息,但有军官们出来辟谣,各部只有极其零星的逃兵——这在任何时期都是无法避免的。此外,持续的行军和战斗早已让官兵们身心疲惫,这时候也没有多少人会过分纠结攻势暂停的深层次原因。
出于心理战攻势的需要,与德军对峙的苏军各部在一整个白天都保持了惊人的克制,他们甚至将战地巡逻和侦察部队的活动范围圈定在很小的范围之内,以至于漫长战线上发生的交火还不超过两位数,苏军航空兵的行动也仅仅限于驱逐越过战线的德军飞机以及向德军阵地抛洒传单,如此表现显然是要向德军官兵们证明自己的“诚意”。
战场上的所谓怜悯并不可信,入夜之后,苏军集结的上万门火炮便开始猛轰德军战线上的三个“突出部”,即位于东普鲁士和立陶宛边界的捏斯捷罗夫、波兰东部重镇比亚韦斯托克以及距离乌克兰边境仅有十余公里的海乌姆。强大的炮火轻而易举地摧垮了德军刚刚建起来了的一线阵地,随后投入进攻的苏军地面部队只花费了两个多小时就全面突破了德军在这三个区域的主要阵地。不过,苏军指挥官们很快发现他们在进攻中消灭和俘获的德军士兵数量,与这次作战行动的规模、声势完全不相匹配,而德国人遗留在阵地上的枪械火炮以及受伤的坦克装甲车辆却比以往多得多——这一极其重要的作战情报立即层层上报,当晚便送至苏军统帅部大本营。
在乐观和谨慎之间,苏军统帅部选择了前者。
在高度集权的运作机制下,长期以来,苏军指挥体系的效率一直饱受诟病,但当这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们的作战指令以大大超过以往的速度自上而下传达。次日黎明,与德军对峙的苏军各部在同一时间发起了全面的反扑,连续的败仗和无休止的撤退早就让苏军官兵们憋足了恶气,眼看着步步远离的胜利突然又回到了手边,各部队便如同出笼的狮子、脱缰的野马,个个奋勇当先。由于集团军级的炮兵部队都被聚集在三个“突出部”正面,一些部队只能依靠师、团级炮兵进行火力支援,还有一些部队干脆效仿德军不加炮击即以装甲部队为先锋发动进攻。一时间,宽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到处充斥着山呼海啸的“乌拉”声。
得益于完善并且畅通的通讯体系,苏军发动全面进攻的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了位于德国柏林的帝国总理府。在既没有总统也没有总理的情况下,由三军将领和党卫队领袖组成的军事决策委员会完全能够承担起这个庞大帝国在军事作战方面的重任。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苏联人就算不确定元首已经身亡……恐怕也已经看出了我们的异常。这一次,他们的进攻非常坚决,也在意料之中,我觉得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住现在的战线。以部署在前线的兵力,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抵挡住苏军的反扑!”
凯特尔元帅有意选择了站在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身旁,但他说这番话的时候,陆军元帅们的反应都十分冷淡。自从战争爆发以来,帝国最高统帅部一直被陆军同僚们看作是元首的私人参谋部,不论机构规模、人员构成还是指挥素质,根本无法和陆军参谋部这一传统部门相提并论,而且不管是在波兰战役还是西线作战期间,最高统帅部都没有真正发挥出与其名称相符的作用,反倒是陆军参谋部专业而精炼的军官团队在制定战术、指挥作战等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在进攻西线之前,曼斯坦因贡献的计划从制定和实施都直接跳过了最高统帅部,由元首拍板、陆军执行;在“海狮计划”中,陆、海、空三军紧密配合,最高统帅部所起的也仅仅是有限的协调作用。
勃劳希奇压根没有理会这位总参谋长的言语,他在用眼神征求了博克和勒布的意见之后,中气十足地说道:“传令各部,依次有序地后撤到B防线!”
陆军参谋部的通讯官们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去了,而众位元帅的平静,更反衬出凯特尔那猪肝般的脸色。
对于最高统帅部本身,罗根并无成见,但他与凯特尔、约德尔这两人不太融洽的关系却由来已久。在这种情况下,他于公于私都会更加偏向于陆军。等到勃劳希奇以陆军总司令的名义向前线各部下达了作战指令,罗根紧接着以征询意见的口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