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董离科举行(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清末枭雄 !
就当后方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中华帝国的大军也在各地持续征战。
不过自从中华军拿下扬州和合肥后,各地的军事行动虽然还在进行,但是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战役,在皖南地区、皖北地区都是进行频繁,但是规模不大的战事,中华军和太平军围绕着一个个县城进行争夺,规模不大但是打的却是非常激烈。
中华军大规模杀伤太平军的同时,自身的身亡也是积少成多,每一次只伤亡几十上百人,但是天天都在打仗,这累积起来也是造成了相当可观的伤亡数字,同时除了打仗的死伤外,疾病也是困扰中华军的一大因素,比如说第一军在进军皖北后,就是遭到了一场大规模的疾病,第三师打仗没死伤多少人,反而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流行疾病被夺走了数百人的生命,更多的人都是病怏怏的,以至于部队失去了以往的战斗力而不得不休整。
由于前线部队持续伤亡,后方的军训部也是不得不持续派遣更多的新兵补充前线,仅仅是七月份,军训部就是累计向各个战线的中华皇家陆军部队送去了三千多人的补充兵员。
而随着运输补给线的延长,尤其是皖北地区的部队作战所需的物资调运也是越来越困难,种种情况表明,中华军在经历了六月份、七月份的顺利作战后,已经进入到了一段困难时期。
不过这种困难对于那些雄心壮志的中华军将领来说不算什么,自从攻占合肥后,施清瑄的第一军就是继续西进北上,所部皇家陆军第一师和皇家陆军第三师分别带领一部分的协防军部队。
其第一师北上凤阳府。而第三师则是西进六安一带。
北上的第一师还好,虽然也遭到了来自太平军以及捻军的拼死抵抗,但是地形平缓,非常有利于中华军这种携带了大量装备,骡马众多的部队作战。因此各方面的战事进展顺利。
但是在六安方向却是遭到了不小的麻烦,先是第三师以及协同作战的第十四协防师、第十七协防师因为疾病大量减员,第三师减员数百人,而在扬州编成的第十七协防师更是减员近千人。
减员严重的第三师诸部又是在六安方向遭到了陈玉成所部主力的抵抗,陈玉成所部利用大别山区的地形优势,避开第三师的主力部队。反而是多次汇集大量兵力袭击第三师的后勤补给线,让第三师诸部防不胜防。
在这种艰难条件下,第三师依旧在八月七号攻克舒城,然后围困于陈玉成主力在六安州城。
而北上的第一师也是顺利进入凤阳府境内,先后攻克定远。进军凤阳府城,不过第一师进军凤阳后,面临该地极其复杂的形势也是大感头痛。
因此第一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捻军,还有清军,各种地方团练,比如说之前在定远,打的就是清军,但是在凤台一带。却是和捻军交战。
而凤阳那边,则是有着清军之余,还有大量的团练部队。其中就是苗沛霖的上万人马。
对于各种乱七八糟的武装势力,第一师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态势,一路上甭管遇上什么武装力量都打,而打下一地就进行稳固一地,并没有说大军一路直奔凤阳府城而去。
这样的话,估计跑到了凤阳城外还没和城内的清军打呢。人家捻军就把你的后勤路线给打掉了。
相对于第一军的混战局面,第二军的进军要顺利的多。他们沿着长江北岸进军,顺利进入安庆府。其前锋已经抵达安庆府城。
不过和守无可守的合肥不同,安庆府城可是拥有良好的防守地势以及城防工事,之前清军已经多次试图收复该城但是都没能成功。
加上石达开西撤后,试图以安庆作为东面防御的重要据点,又是加强了该城的城防体系,并增援了兵力,以至于目前的安庆城内不仅仅城防体系完善,而且兵力高达五万余人,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太平军的老兵,这座城市并不好打。
基于此,第二军要想顺利拿下安庆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皖北地区的各军进展困难不同,在皖南方向的第四军倒是顺风顺水,一路西进已经攻陷微州府和池州府大部分地区,第四军除了留下部分兵力在安庆城的长江南岸,以配合第二军围攻安庆城外,一部分部队已经西进彭泽,其兵锋直指九江。
在福建的第三军也算是打的比较顺利,不过受到福建山地地形的影响,进军速度相当缓慢,第三军在福建爬山爬了一个多月,才进入建宁府,南下部队倒是比较快就进入了福州府,不过第三军本来就兵力薄弱,第三军主力第十步兵师的前身是第十混成旅,再前身是第四师所辖的第十混成团。
兵力一直都是不满编的,加上进入福建后又是得分兵进军建宁府,以至于进入福州福境内的第三军只有三千皇家陆军和两千多协防师部队。
总兵力不过五千人而已,而随着中华军南下福建后,福建那边已经是所有能够搜刮都兵力都汇集到福州城。
不过第三军虽然兵力少,但是战斗力还是不弱的,再加上福建那边的清军也都是一些老旧绿营八旗,打起来也不吃力,在连江一带和清军连续交战了两次,先后击溃清军三千多人后,目前清军已经龟缩在福州城内,而第三军在休整补充后就会继续进军福州城,依照双方的战斗力对比,拿下福州城是指日可待了。
纵观中华军的各条战线,虽然说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麻烦,但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唯一算得上比较麻烦的就是苏北那边。
受到扬州失陷的刺激,更害怕中华军一下子就打到北京城来。清廷是大为恐慌已经是从北方各省抽调了众多兵力汇集苏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