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乌托邦(2 / 2)
它的老钟表匠造表,不是因为工作,是他爸他爷爷就在造,他工作习惯跟中国原来的顶班一样,传承方式跟中国古代的匠人一样,要说热爱吧虚了,就是一种工匠传承,天长地久习惯了,偏偏不僵,精密仪器业搞的好极了。
它无论国营还是私营,神就神在既不是西方那种规章制度讲管理那套,也不是东方贴标语促生产那套。
它的国营是江宁织造,学徒是幼匠,学好了升为正匠,偏偏没官。私营是机户与机工的关系,大户培养体系下的大作坊,是晋商,是佛山铁厂与大盛魁,本乡本土的掌柜跟伙计都不流行跳槽,老伙计生小伙计,还给东家干,偏偏没宗族。
学不来瑞士的,机缘,客观条件不具备,学不了的,瑞士的富翁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富翁,是那种洗尽铅华,看淡秋月的真正有钱人,心累了退居的地方,城里都不想住,山崖上建个木屋的多了,用不着再装了,干什么事自然而然,不绷着了也不拿身份考虑事了,偏偏思想境界极高。
小乡有事随便几个这种精英商量商量就是高屋建瓴,偏偏还很自然的下场干活,连行动实施都参与了,一个个行业顶级精英领着一帮老农,盖个木屋规划个村,偏偏本能就是架构层级的思维,连未来的各种变量都考虑到了,民用转军用都不用大变。
元首不打瑞士是对的,瑞士的防御体系是山中藏刀,一路套一环,相互关联,冗余非常大,防御体系都可以灵活扩展,规划的居民避难区一转就是兵站,一个屏风一加野战医院出来了,逃生出口一堵就变要塞,通风口就是射击窗口,门就是炮位。
这不算什么,关键是瑞士的防御体系不锈不僵,平常就有人活动,不是那种建成就不大动,一放弃就变废墟的基地,它是活水,一点点再变,。
这样的社会简直没法形容,不是天选之国,全是山,山区全世界都是穷地方,瑞士人早先穷的要去各国当雇佣兵挣粮食,它也不是暴富,银行业加快了它富起来的速度,但一直就是一条向上的线,从来没大起大落过,直到富甲天下。
就是一个又一个厌倦了本来生活的人慢慢到了这片山区,不是求的出人头地,不是为了与人争辩思想,就是为了宁静,一个累了想歇的地方,一个真隐士的终南山,不求捷径,反而闻达天下,不讲经开坛,反而民纯不愚。
这帮人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早前把瑞士搞成了只有真隐士才能呆得住的地方。想出人头地,没机会,没人理。想开趴体,没地方,没人去。想醇酒美食,家里酒都是自家葡萄酿的,人不学拿破仑炒酒,提都不提,就种自家够喝的葡萄,不搞酒业。美食没有,糖果巧克力吃死你。住的非常分散,零星散布山区,放羊可以,搞个聚会难,喜欢热闹的俩仨月就得抑郁。
不少新富在瑞士置产,很快就变度假屋了,比加拿大都农村的多,加拿大城市还有人气,瑞士连城里早先都是农村气质,倒是有不少国际机构,关键联合国稍有点上进心的官员都待不住。
瑞士不炒传媒,不采访任何人咬狗的当事人,没有一家八卦小报,不拍新奇现象,开枪自杀都不理你,一点曝光度没有,模特明星在这种环境下都衰老的极快,出门都能忘了化妆,阿布特朗普一类绝不敢久待的地方,待久了容易被人遗忘。
幸好灯塔亮,一道普世之光照亮了土老帽瑞士,世界级传媒大兴,正在转化土老帽的淳朴民风,不管是早先有人故意还是渐渐演进成那种民风,都有点被吹歪的意思。
灯塔改造人很凶的,日本武士都招架不住,老军国都能改萌你。
日本在国民一层的分配环节差不多也是北欧瑞士结构,很平均的,但就是因为不是国营,而是财阀,结果截然不同。
繁荣时代的日本八十年代民活路线执行下来,变成世界上国企最少的国家了,没激活社会活力反而把泡泡吹起来了,财团垄断纹丝不动。
九十年代的危机不算什么,那是挤泡沫,提前送走了繁荣时代,进入危机时代了,融资成本早就降成零了,恒久贷款甩开gdp火箭一样越飞越快,发明一次新经济学,蒸发欠债一次就喘一口气。
日本其实早已病入膏肓,死不死看运气,病的比希腊重那么多不咽气是德川家康在天上庇佑,国民太能忍了,真正痛彻心腑的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有美国那样得天独厚条件的凤毛麟角,初期直至黄金时代都一直有空旷的中西部泄压,进入繁荣时代西岸满了,又有全世界帮它泄压。
日本可没地泄压,士气会越来越低,憋死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