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前往平倭求月(1 / 2)
圣旨一下,包括于七、何守义、郑经在内的众人皆是感到欣喜若狂。
许久没有仗打,他们的刀子已经生锈了,此番倭寇不知死活的犯我大明海疆。
他们若是不好好的教训一番倭寇,真对不起自己手中的那把刀。
何况皇帝陛下如此信任他们,他们更是要赴汤蹈火义不容辞。
三人在兵部办理了相关手续,随后就相继动身。
郑经走的最急,因为他要去福建、广东,距离最远。
其次是何守义,最后则是于七。
照理说山东一代的倭患最轻,于七多多少少心里会觉得有些难受。
毕竟他是戚继光的外孙,好歹血管里流淌着戚继光的部分血脉,却不能发挥到极致。
好在皇帝陛下允诺若是山东倭寇剿灭,他可以去浙江等地帮助剿倭。
如此一来到也算是解决了一个心结。
三人之中,唯有郑经是以文官身份出师的。
但他并没有觉得这有何不妥。
毕竟他好歹也是郑成功的嫡长子,在闽地素有威望。
即便是文官那又如何,只要他郑经的名号放出去,闽地官员百姓还不都是争相迎接。
自然还有一点,那就是郑经也想向父王证明他有单独领兵平定一方的能力。
所以郑经可谓是三个人中最想表现的。
从一开始他就筹划的十分仔细,端是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
当然,像倭寇来了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据守还是得等到了当地再做计量。
三人前去平倭所走路线也大不相同。
其中于七走的是陆路。
这也正常,从京畿到山东走陆路不比海路慢多少。
何守义走的是京杭大运河。
毕竟他要平倭的主战场乃是浙江。
从京畿到杭州这条大运河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唯有郑经是走海路前往福建的。
毕竟京畿到福建距离太远,走陆路太耽搁时间,又没有运河这样直达的路线,走海路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三人心中都十分期待与倭寇的这一战,在心中暗暗道倭寇洗干净了脖子等死吧。
...
...
钟灵毓秀的双屿岛如今已经成为了倭寇据守的一大据点。
这是因为郑成功为首的主力水师悉数被调去下南洋以及前往美洲大陆,驻防一度空虚。
而何守义为首的四明山明军也悉数北上听调。
仅仅剩下的千八百地方官军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被打的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浙江巡抚魏远勋可谓是急的焦头烂额。
再怎么说他也是堂堂浙江巡抚,竟然拿区区一伙儿倭寇毫无办法,这不把他的无能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吗?
巡抚无能,这个位置还能坐稳吗?
魏远勋时常做噩梦惊醒,梦到皇帝陛下罢免了他的巡抚之位,命令锦衣卫调查他尸位素餐,最终把他下到了诏狱中。
虽然他已经第一时间向朝廷上了奏疏说明浙江的情况,并请求天子降职调集军队来平定倭患。但天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万一天子没有调集军队呢,万一调集军队调集的晚了呢,最后还不都是他这个浙江巡抚背锅。
当然魏远勋也不是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
剿倭他没这个能力,但可以谈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