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爆5】混乱的季节(1 / 2)
接下来一段时间,整个明廷宛如成了菜市场一般,互相攻讦、彼此投石,完全是一派群龙无首、混战乱斗的样子。那架势、那动作都相当的难看,简直就与菜市场的农夫打架,毫无气度可言。
那朝堂之上,今天你参奏我,明天我参奏你,搞来搞去,要么都是些诸如“聚众**”、“学历造假”一类的诋毁,不过有的人却是真金白银,着实搞倒了不少人。一时间人心惶惶,个个感觉危如累卵。
锦衣卫受人指使、大闹问海阁一案也有了结论。明神宗朱翊钧最终还是想保张四维,大笔一挥,将程平与海瑞审查结论里、对张四维“纵贼假传圣旨,疑有不臣之心”一句结论,解读为“纵贼。假传圣旨,疑有不臣之心。”
就这样,却把张四维的大部分罪过分给了苏起宪等一干锦衣卫和刑部侍郎万彭飞。
最终,张四维又被由一等伯爵将为三等伯爵,罚俸一年了事。
万彭飞因为助贼行凶,被褫夺爵位,撤去官职,贬谪为民。
而那些锦衣卫,则定了秋后问斩不提。
尽管这样,围绕着我的攻击却一刻也不曾少。但上次我反状告六十二人的事,朱翊钧最后批了两句话:“启蓝被告一事,估计子虚乌有。此事到此为止,不许再起争执。”便告一段落,不了了之。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在辽东的功劳是抹不去的。当然,对李成梁的安排,大家没有什么异议,是“驻守辽东总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这也是历史上此役后的封赏,并没有因为我的出现而削弱。
而围绕我的职务问题,内阁里吵成了一锅粥!
吏部尚书王国光、兵部尚书李再兴等人均大力为我表功,拟授三等伯爵宁海伯,从二品都指挥同知,这已经是看得见的最好结论。
而以张四维等人为首的反对派,反对意见则十分明确,他们认为,我虽然有些功劳,但此役过于激进,造成女真人极大愤怨,边境更加不稳。
所以,他们认为不但不擢升,还要弹劾我。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方互不相让,谁都不肯相让。
在这件事上,我没有发表任何言论。就那么静静的看着他们闹腾。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了新一轮与我的互掐中——毕竟,扳不倒我,张四维等人是不甘心的。我的出现,已经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参奏弹劾是一波跟着一波。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散弹式的打法造不成多大伤害,最多让人心烦。于是我也发动自己的情报圈,再加上幕后大BOSS二叔祖张居正的情报支援,大举反攻,弹劾张四维为首的反对派官员,一时间竟斗的旗鼓相当。
毕竟这种事,你不仁,别怪我不义,谁也别装作什么善人。你要我死,我就要你命!你要干,那便干吧!
这两天里,京师最常听见的就是某某某被弹劾,经查属实,褫夺封号、官职,削职为民。某某某被弹劾,经查不属实,已将诬陷之人捉拿归案,严格审理。
如此云云,不一而足,整个京师成了一锅粥。
这就是强大支柱倒台带来的破坏力。之前二叔祖张居正在的时候,虽然难以洗脱强权政治、权臣执政的污点,但是可以看见的是政令畅通、宦场平静,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整个社会是在往前走的。
而张居正这一隐居幕后,是的,再也没有强权政治,有的是自由,有的是民主,有的是大开放,却没有大安定、大发展、大繁荣。有的只是群龙无首的乱糟糟,有的是失去了主心骨的胡作非为。
不过这也是二叔祖最想要看到的结果,水混了才好摸鱼,他才好推动他的下一步措施。而这样的乱局,总好过一边倒的被清算!
这几天里,最郁闷的当属明神宗朱翊钧。前段时间,遇到朝臣们互相弹劾,他还本着治病救人、重振朝纲的想法,认认真真让东厂核查,认认真真的批阅。可是一段时间闹下来,到了这几天,弹劾文书堆成了山,他也是再无心仔细批阅。
据冯保后来说,有一次朱翊钧批阅奏折,连续拿起七八个,全部都是互相弹劾的奏折。朱翊钧大怒,举手一扫,把桌面上的奏折全扫倒地下,喊着要把这些污蔑攻讦同僚的人全部下狱!
等回过气来,却又感叹,低声说早知如此,宁可有人管着。想必是想起了张居正在位时,朝廷里还能维持的和平与宁静。
可是,目前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尽管我当初推荐了于慎行,在二叔祖的支持下,他如今也已经官至礼部尚书,但客观的说,他是个能人、干才,却不是擎天之柱、定海神针。在万历年的大风大浪面前,想靠他顶起天地——像二叔祖张居正那样,却是绝对不可能的。
否则,后人们也不会做出,张居正是明朝唯一名相的结论。
经过这几天的折腾,整个朝廷内外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了,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几乎已经到了可以收网的时候,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边忙着内斗,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之前安排的事情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员已经完成了大转移、大调换,生意也已经全部卖了出去,应该说了,我已经做好的走之前的最后准备。
然而就在这一天晚上,突然乔汉生来通报说,有一个人来找我。他穿着一身长袍,一张脸深深的隐没在斗篷里,门人问他是谁,他却不答,只说让告诉我“南京莫愁湖”五个字。
我听到这个,立即叫道:“快请!”乔汉生正要出去,我又快速补充了一句:“走角门,到后院来,我在后院偏厢里等他。”说罢,我起身快速去了后院,坐进偏厢,让人上茶。
乔汉生闻言,知道事情不同寻常,便悄悄去了。不大会儿功夫,那个人来到了我所在的偏厢房。
我站起身,拱手道:“海大人深夜来此,不知有何指教!”
来人掀开斗篷,却正是那督察院副都御使——海瑞。我深知,海瑞是个极不愿交往、走动的人。他来找我,想必是有极为重要的事。可是,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心里隐隐约约有了一丝不太好的感觉,海瑞坐下之后,因为年龄大,气息还有些短。我连忙把茶碗推到他面前,走过去关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