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1 / 2)
定胡关地势险要,是大晏朝规模最大的关隘,也是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开国以来,一直由镇北军驻守。
昌庆帝登基后,胡族骑兵屡次进犯边关各城,直到近几年,镇国公率领的镇北军将他们打怕了,他们进犯的频率才有所降低。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从胡族骑兵犯边次数下降,昌庆帝就开始逐渐缩减镇北军的粮饷,甚至频频找借口推迟发放粮饷,为了不让将士们挨饿受冻,镇国公只能用自家的产业来填补这个窟窿。
可以说,近两年的镇北军,基本都是镇国公在养着的。
这也导致镇国公府的产业几乎消耗殆尽,于是镇国公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等今年回京述职时,上交兵权。
他认为,若是掌管镇北军的人是昌庆帝信任的心腹,那么粮饷就不会再被拖欠,镇北军将士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些,而且有他留下的副将们辅助,昌庆帝派来的人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可能让定胡关失守。
镇国公想法很好,只可惜,还没等到他回京述职,他的大儿子就在打猎时被刺身亡,他和小儿子也在同一天吃下了有毒的饭菜。
镇国公中毒身亡,幸运的是,他的小儿子因为中毒不深,被军医救了回来。
然而其他人不知道的是,被救回来的那人,其实是来自现代的一抹幽魂,名字和镇国公小儿子一样,都叫肖明杰。
肖明杰接收了镇国公小儿子的记忆,苏醒后并没有露出什么破绽,在亲卫们查出镇国公父子身亡一事与昌庆帝有关之后,他果断派人乔装打扮回了京城,自己则积极配合军医治疗,争取早日痊愈。
镇国公的大儿媳五年前产后血崩去世了,京城镇国公府就只剩下镇国公夫人和镇国公嫡长孙这两个主人,肖明杰派人回去,正是为了将他们偷偷接到定胡关。
大概是没想到肖明杰会做这种相当于造反的事,昌庆帝并没有派人看守镇国公府,因此行动很顺利,肖明杰派去的人甚至连镇国公府仅剩的那几个忠仆都一并带走了。
将母亲和侄子以及那几个忠仆安顿好,肖明杰转头就把昌庆帝杀害镇国公父子一事传了出去,同时宣告天下,他要造反了!
他很清楚,此时宣布造反,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但现实不允许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他瞒下镇国公父子被杀的真相,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那他就必须扶灵回京,到时昌庆帝不可能再将镇北军交给肖家掌管,他不光报仇无望,还很可能赔上好不容易捡回来的这条命。
因此,哪怕知道第一个宣布造反的大多笑不到最后,他还是这么做了。
所幸,事情并没有肖明杰想象中那么糟糕。
昌庆帝这些年亲小人远贤臣,朝堂上多是只会阿谀奉承之辈,镇国公之子造反一事传回朝堂,谴责的话这些人是张口就来,但是一提到谁去带兵镇压的问题,就全都哑口无言了。
镇北军的赫赫威名无人不知,哪怕这几年被昌庆帝打压,实力远不如巅峰时期,对上朝堂上这些草包带着的大晏朝剩下那些没怎么在战场上厮杀过的士兵,胜算也是很高的。
朝臣们对此心知肚明,所以谁也不想接下这个苦差事,昌庆帝一问,就开始相互推脱,再加上国库空虚,粮草不足等等原因,剿灭反贼的事就这么拖了下去。
肖明杰倒是一直在积极备战,身体痊愈后就开始跟着士兵们一起操练,结果左等右等,也没等到朝廷下令。
最后,他干脆抢先派兵占领了定胡关周边的几座城池,顺便把附近的山匪也都剿灭了,还从匪窝里搜到了大批粮食和金银珠宝,短期内算是不用为了粮草发愁了。
定胡关周边城池内的驻军本就不多,将领又大多是从镇北军中走出去的,相比于昌庆帝,他们自然更亲近镇国公,早在肖明杰宣布造反时,他们心里就琢磨起了要不要加入的问题,等到肖明杰派兵,他们已经有了决断。
于是,此次‘战役’,肖明杰几乎全程都在接收带兵归降的将领,也就只有在剿灭那些山匪的时候,才有了真正动手的机会。
朝廷那边不知内情,只看到了结果,因而高估了镇北军的实力,这么一来,更没人愿意带兵攻打镇北军了。
反倒是肖明杰探听到了朝廷上的纷争,主动表现出了一副不急于扩张,打算安稳发展,想和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来,时间长了,昌庆帝见镇北军没有攻打京城的意思,他的皇位依然‘安稳’,一点不影响他享受生活,也就不再提平叛的事了。因为双方没有开战,所以前往定胡关的道路依然通畅,隶属朝廷的城池甚至都没有加强戒备,不过在进入镇北军占领的地盘之后,李承弼明显能感觉到,城门守卫的检查严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