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堂(2 / 2)
翻了翻,里面的内容朗朗上口,他最喜欢卷三《饮食》篇: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羹藜含糗,难语太牢之滋。御食曰珍馐,白米曰玉粒。好酒曰青州从事,次酒曰平原督邮。鲁酒茅柴,皆为薄酒;龙团雀舌,尽是香茗。待人礼衰,曰醴酒不设;款客甚薄,曰脱粟相留。若学堂里的夫子知道了,定要敲他脑袋训斥一句:馋舌鬼。
但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吃的嘛。刻苦读书发奋科举,也是为了让自己挣钱吃饭,理想远大点的,则是为了让别人能挣到钱吃上饭。
别人去科举,是图秀才名头可减免各种税赋,还可以教书糊口,给人帮忙写字也有润笔收入,如果侥幸能成为举人、进士,那就是命里带文曲星,合该去衙门里经天纬地。
但他崔泓,既不缺吃穿,也不缺营生来源,也无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纯属年纪太小需要读个书打掩护。想到这,崔泓一阵心累,忍不住再度托腮叹气:“唉……”
樱娘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这会子正搬了小板凳坐在他跟前,也学着他托腮叹气:“唉,三哥哥,你刚刚一共叹气了七次,你为什么叹气呀?”
崔泓呆呆地回应道:“心累。”
樱娘恍然大悟:“哦~我懂了!原来这就是心累。自从三哥哥你说你不愿意回侯府读书后,姨娘也一天到晚连连叹气,原来姨娘也心累。三哥哥,你快找个学堂读书去吧,这样姨娘就不会唉声叹气了。”
崔泓刮刮她的小鼻子:“放心吧,三哥哥很快就上学去了,到时候再也没有人找王山他们给你做好吃的东西了。”
樱娘闻言顿时急了,连忙说:“三哥哥,那你找个离家近的学堂,这样你就可以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吃好吃的东西了。”
其实附近的书院、学堂他都暗中打听过。附近的清溪书院是附近清溪村的村学,在清溪村祠堂里办学。另一个较为富庶的村里办的是义学,村里出钱请一位不入仕途的举人,在村里设馆教授生徒,但是不收束脩。镇上也有教出过进士的知名塾师,在自家设学馆,馆里生徒多达二十名。此外便是一些颇有才学但屡次落地的秀才开的家塾,生徒十人左右,束脩便宜,读书的生徒也不求科举仕途,只为识字明理。燕朝学塾百无禁忌,生徒入学年龄不受限制,下至五六岁、上至十八九岁均可入幼童般,从认识“方块字”开始。
先生每天会发一张一寸见方的草纸或皮纸,上面用楷书写着简单的字,等生徒掌握一千个字左右时,才会开始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先生在上头摇头晃脑地读一句,学生在下面也摇头晃脑地跟一句,如此反复朗读背诵熟练后,先生才会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教学生理解字句含义,并自行掌握通读文言的能力。
除了认字、读书、背诵、解析文意以外,还有专门的习字课。先生会挨个握住学生的手,手把手地教学生写毛笔字,这叫“润字”。初步教会习字后,先生会发大字帖,学生自行将纸蒙在上面描红,通过描红掌握正确写字步骤,锻炼字形。
描红写的差不离了,就写映本。映本类似于现代的习字本,上面隐隐约约映着字儿,习字时依样画葫芦酒能写出好字。这是最艰辛的一步,很多人离了映本写的字依然歪歪扭扭。
如果脱离映本,也能写端端正正的字,就可以进一步教临帖。临帖就是对着字帖自己模仿、练习,这一步很多学生无法坚持下来,因为随着课程的循序渐进,习字课会减少,课堂临帖的时间少,大部分临帖练字的功夫都需要学生自行找时间找机会。
学生学完这些,才算是粗通字义,入了儒学的门槛。这时,先生会教学生对“对子”,也就是作对。能学会流水对时,就可以正式地开始学习声律宫体诗、梁陈体诗、骈文、赋、近体都会涉及,但主要是背韵表,学近体诗,特别是律诗。
但学会近体诗后,不会马上就学制科文。而是要先学四书五经,通读历朝古文名篇,如《古文观止》、《东莱博议》等。学了这些,才会开始学习写文章。
科举重视制科文,各学馆、书院也相当重视制科文的教习、讲解、探讨、练习。这是重中之重,俗称八股文。
一般来说各个私塾都订有极其严苛的学规,罚例严酷,体罚是少不了的家常便饭。
了解了以上信息后,崔泓一度被吓住:唉,在古代读书,是真的要被体罚哒!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