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血战安市(2 / 2)
当前的情况迫在眉睫,他麾下的兵卒亦有足够的斗志,然而却无法扭转局面。
当前情况胶着确实是不胜不败,杨万春却很清楚的明白,越拖下去对他越是不利,唐军有着人数的优势,而他孤立无援,拼不起耗不起。他不是不知身后有十万大军,但是用脚趾来想都知道指望不上他们。
“压上去,就算拼光所有的兄弟,也要讲城东给我夺回来!”杨万春见他亲自训练出来的武卒又一次给打退下来,再一次下达了压上去的命令。这命令下达的同时,心亦在滴血。短短的时间里,他这支精心训练出来的武卒发动了十余次猛攻,一千余人的武卒现在只剩下了五百不到,折损过半。以杀敌数而言,他们是赚够了本,即便此时失守,单以战绩而论,不亏武卒之名,但是破不了僵局,始终等于零。
唐军之勇唐军的战斗素质强悍的在他的意料之外,除非武卒能够占些便宜,其他街头巷口大多都拼杀的有些吃亏。
这还是唐军的寻常兵卒,若罗士信的捷胜军亲自出战,只怕情况更加危险。
“捷胜军……”
杨万春心中闪过这个念头,眼中突然露出惊恐之意,明白了唐军的整个计划:唐军不只是要他这一座安市城,还要吃掉安市城以东的十万援兵。杨万春对于与渊盖苏文坑壑一气的高延寿、高惠贞没有半点的好感,却清楚的知道他们率领的这十万援兵是高句丽最后能够动员的兵力,一但这十万高句丽援兵给吞了,他们高句丽当真离灭国不远了。固然不屑与他们为伍,杨万春却也不得不为他们的安危考虑。
“来人,给我从西门、南门、北门调兵,三门只留下两千守兵,告诉他们,能够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实在坚持不住便投降唐军,我不怪他们。将余下的所有兵卒都聚集过来,我们从东门突围。”杨万春说着,从怀中取出皂衣头大兄的令牌,递给了身旁的心腹将领滕铭山道:“不管你用什么法子,你想尽一切办法给我混出城去,以此令牌命令高延寿、高惠贞他们部队按兵不动,违令者军法从事!”
皂衣头大兄是辽东的卫冕之王渊斌之的职位,为了拉拢杨万春,渊盖苏文将这个前五官中仅次于他的军职给了杨万春。
滕铭山一点也不明白因由,但出于对杨万春的信服,毫不犹豫的领命走了。
杨万春将城中兵卒都聚集在了一处,面对眼前的万余兵卒,沙哑着嗓音道:“将士们,我杨万春对不住大家,安市城守不住了。我本意图与安市城共存亡,但是你们还年轻,还有大好的前尘,不能因为我的无能跟着我丧命于此。眼下只有一个活的机会,冲出去,冲出东门,我们就有存活的机会。我杨万春以耳代首,待领你们突围之后,再履行诺言,以死谢罪!”
说着他挥剑将自己的耳朵给割了下来,鲜红的血液顺着伤口留下,将他半张脸都染红了。
最初他的想法是效仿历史上的曹操以发代首,但是曹操以发代首是有典故的,中国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古人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没有这种说法的民族,常常为了方便,为了避免长虱子玩各种造型,什么地中海双马尾、麻花辫都有。
高句丽的文化主流源自于中原,但这细节上还是有着差异的。削发根本没有诚意,故而改削发而割耳,也能体现悲壮之气。
果然在杨万春的带动下,原本就精锐的高句丽兵卒展开了绝地反击,便如《孙子兵法》中记载的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杨万春将兵力聚集起来,数量反胜东门的唐军,而且气势如虹。
张士贵的压力徒然大增。
**********
罗士信此时此刻正在东门之外,得到杨万春的举动也是一怔,忍不住赞道:“好家伙!真有一手!李总管,我将席君买与捷胜军借给你,你依照计划行事。虎子,你点一千精锐,随我去支援张总管。”说着他不忘对身旁的薛仁贵说了一句,“你跟着我!”
李道宗与莫虎儿肃然领命。
薛仁贵也兴奋的高声领命。
罗士信深深的看了安市城一眼,原本他是打算留下来与李道宗、契苾何力一起对付高延寿、高惠贞的十万大军,将杨万春交给苏定方、张士贵两人对付。
但是杨万春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难缠,竟然看破了他的最终意图,意图冲东门突围,阻止高延寿、高惠贞浑水摸鱼。
杨万春果然是一号人物,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罗士信毅然决定亲自对付杨万春……
此时此刻在他看来,杨万春的威胁甚至大于高延寿、高惠贞以及他们的十万大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