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普及免费义务教育(2 / 2)
可任谁也没想到,新朝初入中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中原各地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所有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那绝对是一件大破天的事情。
而且新朝连孩子们的笔墨纸砚都不用大伙自己置办,中午还能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一顿午饭。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但让所有的底层贫苦百姓减少了负担,还能节省下不少的粮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为这件事情感到高兴,中原各地的士绅官僚阶层都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做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深知知识的可贵,更知道如果知识得到普及,他们的未来的地位,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儒家,因为他有愚民的思想,所以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愿意接受的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民众可以使他们遵照上面的命令去做,不可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千百年来中原历代王朝都始终遵循儒教思想,积极推行愚民政策。士大夫集团也因此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集团,疯狂的压榨剥削底层的百姓。
当然,儒家做为一种先进的学说,本身并不愚民,只是它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自从独尊儒术后,儒的本意越来越脱离孔孟中的真意。
再加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洗礼,儒家思想中被历代统治阶级歪曲解释并加以利用,已经具有深深的铭刻上了统治阶层的价值观烙印。
华夏民族的“士大夫”兼具“学者”与“官僚”的双重身份。起于先秦,兴于汉代,定型于宋代,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很深的关系。
与西方贵族不同,中国的“士大夫”不是靠先天血统入仕,而是凭知识、道德和才能。他们的起点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读书和道德修养,最终靠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士大夫”群体。
士大夫精神的本意,是一种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状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的这四句话,最能表达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但是士大夫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社会科学无缘,知识面极为狭窄,所受的全部教育和所学的全部知识仅限于儒家学派呆板僵硬的教条,教材不是“四书”就是“五经”,课程则主要教授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应付科举考试。
儒家主张“仁人政治”,就是由有德行的仁人当统治者,国家需要最有德行的人统治。而不是用法律、制度、民主监督制约,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因人施法长盛不衰,法律却被束之高阁。“仁人政治”为后世人治猖獗、法治淡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封建道德本身就是维护少数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极力弘扬等级观念,维护等级秩序,提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如今远东在中原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的士绅集团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如果知识变得廉价易得,那哪还有他们的好日子。
因为科举制度和儒书是所有士大夫的命根子,没有这两样东西,他们就失去了活命发迹的本钱,不但不能升官发财,连勉强活下去都很困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