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转危为安(2 / 2)
“撤!大家赶紧全部撤到钦差驻地去。”
没了革命军地紧逼,撤退成了交替掩护、依次退却的且战且退,黎元洪尽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收拢400名筋疲力尽的手下,随同姜登选的禁卫军一同退回了驻地。
—
这头刺猬刚刚好不容易舒展了一会以后,现在又开始蜷缩起来,露出了浑身的硬刺,让每一个意图下口之人都不得不掂量几分。
革命党对督署衙门的攻势受挫,老半天没能恢复元气,直到过了半个多小时后,反应过来的两标主力才又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却发现此地早已成为一具空壳,唯有地上不停流淌的鲜血和横七竖八的尸体在诉说着其中的血战,在寒风的吹拂中,散发出呛人的血腥味。
“前面就是钦差使团驻地……”
“同志们,我们一鼓作气杀过去!”
“杀呀!”喊声震天,可人群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移动的脚步并不迅捷——目睹了禁卫军方才的威风雄姿后,他们到现在还心有余悸,对于攻击禁卫军驻地的行为更是感到沮丧和悲观,他们心目中,隐隐约约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果然,进攻很不顺手,还没等革命军排成进攻队形散开,驻地上的机枪就开始了全面扫射,交叉设置的火力点覆盖了阵地前沿几乎每一处可隐蔽的藏身之处,数道火镰交替收割着革命军的性命。
“火炮,火炮!”革命军被压得抬不起头,拼命想招呼后面的炮队予以增援。可远在保安门的炮队还未测出新的坐标时,禁卫军的炮弹已开始接二连三地落了下来。
革命军当中有些人还不知晓,以为是自己的炮队找错了目标——不是说禁卫军只有轻武器,最多只有机枪,哪里来的火炮?
听着不绝于耳的轰鸣声,革命党渐渐感到了绝望——哪里是哪里出了错?带兵的几个革命党代表却没有如此简单的认为。他们通过分辨,认为这分明就是对面禁卫军从驻地发射出来的炮弹,而且和他们一般见识过的火炮声音也有很大不同,这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
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武器,禁卫军用于火力支援的便是前次在张勋案中崭露头角的迫击炮。良弼等人试验后,认为该炮携带灵活,使用方便,堪称步兵火力支援的利器,钦差使团进驻武昌时,部队特意携带了门迫击炮而来。由于体积很小,目标亦不显著,外界误以为禁卫军并无重火力。
对新技术毫无认知让革命党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
“报……急电。”外面枪炮声极隆之时,一个译电员飞也似地跑进了禁卫军指挥中枢中。
“联系上了?”一直密切关注战局进展的陈宦跳起身子,大喊道,“他们怎么说?”
“接长江舰队转发而来的电报,后路良弼和蒋方震长官的部队已于今日下午三时左右开拔出发,天亮以前,良弼大人的部队必到武昌城;正午以后,蒋方震长官所部陆续跟进。”
由于无线电收发范围并不广,禁卫军要远距离收发一直采用三条途径:第一条,通过临时架设的电报线路直通湖北电报局,然后拍发四面八方,现在湖北电报局既已被革命党控制,这条通道就用不得了;第二条,通过无线电与良弼所部联系,然后让该部利用铁路电报线拍发,现在良弼部既然已经奔袭而来,急切间电台必然无法展开,亦达不到转发目的;第三条是通过无线电与萨镇冰亲自坐镇的长江舰队联系,然后让他们通过驻扎地的有线电报沟通全国,这一条虽然费时费力,却是眼下唯一能保持通信畅通的渠道。
“好!”岑春煊第一个击节赞叹,“大军来鄂,武昌乱事必不能久……”
陈夔龙方才已经吓晕了过去,现在面上稍微有点血色,挣扎着说道:“某败坏大局,酿成兵变,请……”
“算了,算了。”王英楷打着圆场,“乱党蓄势已久,要不是今日下午接到消息,说会党举事是革命党挑唆所为,意欲为举事而营造局面的话,我们也可能蒙在鼓里。”
难怪有了飞兵抢夺楚望台之举。黎元洪心里暗暗心惊,武昌城的一切变乱,他和陈夔龙两人作为守土有责的大员不清楚,钦差大员们却知道的一清二楚,真是让人无地自容。想到这里,他颤抖地跪下来:“卑职黎元洪,未能约束部队,故有造反举动,请各位大人治罪……”
“治下不严的罪过呢你肯定有。”王英楷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不过现在并不是追究责任之时,你虽然未能约束部队,但变乱蜂起后能临危不乱,坚守防御,也算得上将功抵罪……现在只等援兵到来,你率部反攻,也能立上一功。”
岑春煊对黎元洪印象不错,亲自上前将他扶起:“听说你在湖北军界颇有声名,各方都称赞不已,比张彪倒是强多了。张彪这厮,素以欺上瞒下、贪污受贿而出名。两标造反,固然与革命党活跃其中大有干系,张彪劣迹累累,也是逼反官兵的因素。不然,革命党不过寥寥数百人,很能凑拢如此庞大之乱兵?”
黎元洪沉默不语,看来钦差使团早已掌握了相关动向,只不说罢了。
“报,革命党进攻西门,被我军击退,杀伤上百人……”
“报,革命党进攻我军右翼,为我军击退,打死打伤上百人,并俘获10余人……”
指挥中枢里不断有人前来汇报敌情,外面看钦差使团驻地危如累卵,但里面之人其实看得很清楚,革命党绝对攻不下此处。铁别是炮队在连续发射、耗尽所费炮弹后,革命党失去了唯一的攻坚手段,面对防御严密、火力炽热的钦差驻地根本毫无办法。
楚望台上,孙传芳自己都已记不得到底打退革命党多少次进攻了,敌人仿佛无穷无尽的蚂蚁一般,退下去一批又涌上来一批。
在僵持不下中,革命党占领了武昌城九成以上的地区,但却对最后两处战略要地无能为力。这种建筑在沙滩上的高楼,注定是异常脆弱的。因为,禁卫军的援兵杀过来了……第三次机遇 第三卷 第十三章 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