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吴语罗汉豆、寒豆、小寒豆的名义(1 / 2)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蚕豆,浙江杭州、绍兴、诸暨、丽水、嵊县等地方,都叫罗汉豆。江苏上海、崇明、嘉定、宝山、南汇、海门、启东等地叫:寒豆。豌豆,苏州则叫寒寒豆。上海叫“小寒豆”。崇明叫“小寒”。宁波则叫罗汉豆、细倭豆。可见都是吴语方言词。从来都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称名的。《上海方言词典》、《苏州方言词典》、《上海方言词典》、《崇明方言词典》对“寒”字都标同音代替号,认为不是本字,而本字不可知。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又《呐喊.社戏》:“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吃的。”
几十年前在中学教《社戏》,课本注解说,罗汉豆即蚕豆。语文组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疑难:为什么蚕豆能叫成罗汉豆?查了当时有限的词典,知道了蚕豆之名因豆荚如蚕形,又在蚕季成熟而得名。却都没有解释为什么又叫成罗汉豆。后来我到大学教书,也研究汉语词汇,也没有见到解释。去年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专门向我写信,问这个问题。我又查词典,但《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台湾《中文大辞典》的“罗汉豆”条也都只是解释成:即蚕豆。就是连对鲁迅著作注释最详的《鲁迅全集》也都是如此。
于是,我决心自己解决这个困难,在研究趣假的“罗汉”“观音”过程中,居然得到了解决。原来有曲折,即与以前在江浙民间非常流行的目连救母戏有关。
我国民间目连救母故事,说目连小名叫“罗卜”。《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昔有目连慈母……唯有一儿,小名罗卜。”《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昔佛在世时,弟子厥号目连,在俗未出家时,名曰罗卜。”罗卜,与莱菔的俗名“萝卜”同音。佛教把成正果后的目连称为“目连尊者”、 “尊者”就是对罗汉的敬称。经“罗卜”的谐音,便把“萝卜”趣称为罗汉菜。
台湾《中文大辞典》:“罗汉菜:1芜菁类,一名莱服。僧家常食。鲜于枢诗:‘童烹罗汉菜,客礼国师衣。’2石发之别名,形似罗汉之发。”
鲜于枢是元代人,可见元代芜菁、莱服(即萝卜)已经有罗汉菜的名字,但原因应该不在于僧家常食。因为僧家长食菜多有,否则,除葱蒜韭之类有所谓臭味的“荤菜”之外,任何蔬菜都可称为罗汉菜了。说“罗寒豆”的地方过去都是盛演目连戏的,因而把目连与蚕豆联系起来。
从佛教本源说,目连是印度古姓音译“摩诃目犍连”的节缩。义译有多种:大赞诵、大莱菔根、大胡豆,执取绿豆、大采菽,等等。《法华文句》卷一:“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菔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名族。”是说上古有仙人只以绿豆、萝卜为食。此仙人的后代分别以此二物为姓。目莲母是以萝卜为姓,目连以母之姓为名。所以我国民间文学便说目连的小名是罗卜。目连成了罗汉,由此,萝卜即莱菔有了“罗汉菜”之名。“目连”的意思就是胡豆,而胡豆就指蚕豆。目连成了罗汉,由此,蚕豆就有了“罗汉豆”之名。